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发展
日期:2025-06-10
此外,以旧换新等政策进一步提振了国内汽车消费,推动实现消费升级■■■◆◆■、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多重目标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,汽车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■◆★★、支柱性产业■★,是稳增长、扩消费的重要领域◆★◆★■。商务部深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★◆★★■、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等,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,培育消费新增长点。下一步★■★◆■,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◆◆◆■,继续加强对汽车消费市场跟踪研究和政策引导★■◆◆■,推动破除制约汽车流通消费堵点卡点◆◆★★,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、个性化消费需求◆◆■◆★■。
电动化★■◆★★★、智能化、国际化转型为汽车产业带来“增量扩容”机遇。张进华表示,要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打造面向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。全面深化企业间交流合作,集聚优势资源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技术■◆■◆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创新发展■■,打造价值提升新引擎、拓宽利润增长新空间◆◆■★■★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呼吁,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,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◆◆■◆,不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,扰乱市场秩序,损害行业和消费者根本利益◆◆■。
无序“价格战”是汽车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★■◆。针对近期部分汽车企业发起新一轮大范围降价■◆★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倡议,希望全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★★,促进行业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
■◆■“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践行长期主义★◆◆■,考虑全局利益■★。”王青说。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亮眼。从全球角度看,无序的“价格战”,会削弱新能源汽车整体品牌的海外影响力★★■。王青建议■★★★,汽车企业要以国际化思维进行海外布局★■◆,遵守当地商业规则,才能走得更实更远★★★◆■★。相关部门在汽车企业出海的布局、融资■★◆★、审批等方面做好规划。
以旧换新等政策进一步提振了国内汽车消费,推动实现消费升级、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多重目标
技术创新是培育产业优势的核心动力。于德营建议,鼓励企业开展下一代动力电池、智能底盘、智能驾驶、国产汽车芯片、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共性技术研发,推动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◆■,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◆■★◆。
但也要看到,汽车行业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技术业务部车船处副处长于德营分析★★◆,汽车产品趋于同质化,缺乏显著差异化优势。相较于国际知名品牌★◆★★,自主品牌在品牌形象★◆■★■◆、品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距,尚未建立起基于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★■◆★,难以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。
当前,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■◆★◆◆、智能化★◆◆、低碳化、国际化转型的关键时期■★■,前沿领域缺乏成熟经验可遵循◆■,技术路线多◆◆◆、研发投入大、回报风险高★◆★■◆,需要全行业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设,才有望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焕新升级和国际引领。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,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◆■★◆■◆。这样的成绩来自于汽车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而非价格战的■★★★■◆“以价换量★◆■★■”。目前,汽车产业电动化基础进一步夯实,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◆◆■,整车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,15分钟充电80%的快充技术量产应用。汽车智能化进入发展新阶段■◆■■◆,人工智能★★★■■★、互联网等技术和汽车行业的耦合程度越来越深。
产品质量是筑牢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基石◆★★■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建议,加强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采购供应、营销服务等全环节的质量管理,针对动力电池一致性、基础软件稳定性等核心领域持续推进质量攻坚,以卓越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,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优质、更具性价比的产品。将加大汽车行业“内卷式◆★”竞争整治力度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,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,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◆★,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,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★■■,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◆◆◆■,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汽车产业链条长◆★■■★■、关联度高,无序◆■★■“价格战”给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冲击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功能更加依赖相关供应商持续的售后维护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铁成分析,零部件采购价持续下降,很难避免供应商在某些方面降低质量要求。同时,下游经销商陷入经营恶化的困境,影响汽车产品售后服务的及时性、便利性和可靠性。
今年前4个月★★■★◆★,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同期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。然而,汽车市场总体★★■◆“增收不增利”,行业利润率降至4.1%◆◆★■★★,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■■.6%的平均水平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王青表示■◆★◆■■,适度的价格竞争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的有效机制◆■★★◆,但当前价格信号已失真■■★★◆。过度的“价格战”让不少企业利润下降,将导致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化◆★◆◆■、市场观望情绪加重、产品质量降低等一系列弊端。